close

  中新網12月27日電 近年來,食品包裝問題層出不窮,對食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造成了威脅,食品包裝不符合國家政策標準要求或生產企業為牟利而違反要求的現象,更是為消費者健康埋下了隱患,嚴重的可好房網能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從2010年至今,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已連續4年發佈“食品包裝安全隱憂產品及消費警示”,涉及的問題包括過度包裝、含苯油墨大量應用於食品包裝、食品包裝添加劑檢測難等等。引起了新聞媒體、消費者、生產企業以及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部分問題得到了改善,但有些問題依然存在,甚至又出現一些新的問題,需要有關單位引起重視,將消費者健住商康放在首位,用良心生產良品,用良心經營良品。
  國家標準和政策在不斷更新和完善,同時食品包裝材料、添加劑等食品相關產品的問題也在不斷的被髮現。國際食品包裝協會作為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行業協會,時刻關註行業動態,發佈“2014食品包裝安全隱憂產品及消費警示”,希望企業能夠嚴格執行有關政策和標準,做到自律、自檢、自設計裝潢查,從生產源頭保證食品接觸產品的質量安全。
  1、雙酚A奶瓶遭禁止,選購含雙酚A製貸款品需謹慎
  歐盟從2011年3月1日起禁止生產含雙酚A的塑料奶瓶,6月起禁止任何雙酚A塑料奶瓶進口到成員國。我國原衛生部等六部門聯合發文,自2011年6月1日起,禁止生產聚碳酸酯嬰幼兒奶瓶和其他含雙酚A的嬰幼兒奶瓶。自2011年9月1日起,禁止進口和銷售聚碳酸酯嬰幼兒奶瓶和其他含雙酚A的嬰幼兒奶瓶,由生產企業或進口商負責召回。同時,國家質檢總局也吊銷了所有使用聚碳酸酯生產嬰幼兒奶瓶企業的生產許可證。2013年3月,瑞典法典公佈了法規SFS 2012:991,禁止3歲以下兒童食品包裝塗料和塗層中含雙酚A(BPA)。新規修訂了食品法規20辦公室出租06:813,並於2013年7月1日生效。美國、加拿大、法國等也在陸續制定和發佈雙酚A用於食品包裝的限制要求。
  雙酚A,又稱BPA,是生產PC(聚碳酸酯)的原材料,具有雌性荷爾蒙效果。BPA能導致內分泌失調,威脅著胎兒和兒童的健康。癌症和新陳代謝紊亂導致的肥胖也被認為與此有關。歐盟認為含雙酚A奶瓶會誘發性早熟。
  常用的PC材質太空杯因多用於盛裝熱茶、熱水等,需要更加註意。高溫會加速雙酚A的釋放。如果太空杯是用廢舊材質生產的,那麼高溫更加容易造成塑料中有害化學物質的析出和分解,這些物質進入到熱飲中,被人們喝入體內,可能危害人體健康。因此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需要註意一看二聞三動手。看標識,看信息是否齊全,材料名稱及代號、生產許可證標誌及編號,生產企業信息,使用時註意事項等;再看材料裡面有沒有雜質,顏色太深就儘量不要選擇,可能使用的色母料有毒有害;看有沒有刺鼻的異味,如果有異味就是回收廢舊材料如廢舊光盤等生產;動手捏一捏,如果容易變形開裂,很有可能是劣質材料生產,儘量不要購買。
  另外,購物小票中隱藏著的雙酚A為游離狀態,人們接觸小票的時候,雙酚A會沾到皮膚中,再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危害健康。建議養成良好習慣,不要讓嬰幼兒接觸購物小票;另外,接觸過小票一定要徹底洗手再接觸食物;最後,觸摸過小票之後,不要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酒精能促進雙酚A透過皮膚。
  2、油紙概念模糊不定,安全衛生難保證
  油紙是大多數消費者眼中比較常用的包裝材料,尤其是作為食品包裝,如糕點托、烘烤用紙等。但是,油紙的具體成分是什麼?用油紙包裝食品是否安全呢?
  目前,在國家質檢總局《食品用紙包裝、容器等製品生產許可實施細則》中,實施市場準入制度管理的食品用紙包裝、容器等製品產品共有2類21個產品,其中“食品用紙包裝中”包括:非熱封性茶葉濾紙、熱封性茶葉濾紙、雞皮紙、食品羊皮紙、半透明紙、玻璃紙、食品包裝紙(包括塗蠟紙、淋膜紙等)、食品包裝紙板(包括淋膜紙板、白紙板)。
  通常說的油紙屬於以上哪一類不得而知。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包裝,往往指包裝盒、包裝袋等容器,油紙作為糕點用紙、烘烤用紙等,其安全問題往往容易被忽視,批發市場銷售的油紙也一般只是簡單的摞在一起,包裝及產品上無任何標識,安全問題得不到保障。
  由於食品包裝用油紙的概念模糊,消費者應儘量去有品牌保證的糕點店購買糕點,且要註意,糕點不可直接包著包裝紙進行微波加熱,以免油紙遇高溫析出有害物質,危害身體健康。消費者及蛋糕加工點在購買油紙時也應到正規場所購買,批發市場銷售的散裝油紙最好不要購買。1  3、重覆使用筷子無國標,質量安全存隱患
  筷子是人們一日三餐離不開的工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選擇一雙質量可靠的筷子,關乎每一位消費者的健康。重覆使用的筷子大致可以分為竹筷、木筷、不鏽鋼筷、密胺筷,不同材質的筷子,有著不同的註意事項。
  竹筷、木筷屬於天然材質,是一般消費者的首選。而不鏽鋼筷、密胺筷可能存在重金屬超標、密胺粉原料不合格導致甲醛析出等危害。國家曾針對一次性的木筷、竹筷出台了強制性國家標準以進行質量把控,而對於可以重覆使用的筷子目前尚無國家標準。
  消費者在選購竹筷、木筷時,總是為了追求天然選擇“裸色”的筷子,但實際上,如果不塗上一層生漆的話,這些筷子就容易磨損開裂,食物殘渣更容易殘留在縫隙中,並滋生細菌。生漆又稱天然漆,是從漆樹上採割的乳白色膠狀液體,國家出台了《生漆》(GB/T14703-2008)來規範生漆的質量要求。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教授建議:可以重覆使用的筷子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應儘量減少磕碰,減少筷子錶面上的磨損和凹坑,防止食物殘渣、油脂、洗滌劑殘留,為細菌的滋生提供場所;建議半年更換一次且儘量將筷子豎著放,切勿選擇強酸強鹼洗滌劑,以免殘留的化學物對人體造成傷害。重覆使用的筷子本身顏色會隨著時間和使用的頻率變深或變淺,變色的筷子要趕緊換。超期使用的筷子會滋生各種黴菌,輕者可能導致感染性腹瀉、嘔吐等疾病,嚴重發黴的筷子會孳生“黃曲霉素”,可誘發肝癌。需要接觸高溫、油炸等食物時,儘量不要選擇塗了生漆的筷子,應選用“全裸”的筷子。
  現在很多單位食堂、飯店、餐館使用類似塑料材料的筷子,這種材料是“密胺”,如果清洗乾凈,滋生細菌的幾率較小,但要註意認準QS標誌,謹防用尿醛樹脂生產的不耐熱、易於釋放致癌物甲醛的假冒偽劣產品。
  4、食品標簽不規範,加強監督是關鍵
  食品標簽是向消費者傳遞產品信息的載體,也是消費者瞭解產品信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但是,食品包裝標識錯印、缺印,甚至不印等問題一直存在,消費者買到的食品是否安全難以得到保證。
  2012年4月20日,國家強制性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11)正式實施,至今已實施一年半有餘;2013年1月1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11)正式實施,即將實施一周年。
  然而,目前仍有個別企業對預包裝食品標簽的標註不夠重視,沒有按照GB 7718-2011的要求進行標註,有的甚至人為多標(沒用的也標上)、少標(用了不標)、重標(不同名稱)、小標(故意把重要信息印得很小看不清),更為嚴重的是用了不合法的添加劑卻不標等。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提醒生產企業,《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11)是國家強制性標準,應高度重視並嚴格執行,政府監督執法部門更應進行嚴格地監督和管理。此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11)也是強制性標準,食品企業必須嚴格執行,按照標準要求標註食品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五大類。標準規定,日期標示不得另外加貼、補印或篡改,外包裝上的保質期應按最早到期的單件食品保質期計算,生產日期為最早生產的單件食品生產日期。
  國家標準是對消費者的保護,但是質監部門應加強監督管理才能將保護消費者權益之事落在實處。
  5、乳品包裝回收難,無法無標沒法管
  奶製品的包裝材料主要有紙-鋁-塑複合、塑料-紙複合材料等,為了保證奶製品在保質期內的產品品質,一般都由多層複合而成。但是,奶製品所用的包裝材料均被丟棄,將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我國每年浪費的包裝資源近4000億元,其中大部分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但就是因為初期包裝廢棄物不能很好的分類回收,才導致了大量的浪費。如果食品企業在包裝上標明回收標誌,將會極大地方便回收工作、減少浪費。
  在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近期所做的調查中,對奶製品的包裝回收標誌做了統計,在被調查的15個奶製品樣品中,只有1個樣品上標明瞭紙製品回收標誌。其他樣品上雖然標明瞭包裝企業品牌,但是並未標明回收標誌,不利於包裝回收工作的進行。
  目前,我國乳製品包裝回收開展艱難,針對回收的法規仍不健全,有關回收標誌的國家標準《包裝回收標誌》(GB/T 18455-2010)和《塑料製品的標誌》(GB/T 16288-2008)也均為推薦性,不具有強制性效力,導致回收難開展。雖然利樂包裝企業在努力開展回收工作,但對於不進行回收的企業無處罰依據,導致乳品包裝回收率不到10%。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建議,為了減少浪費,便於資源的回收,食品及食品包裝企業應標明回收標誌,從自身做起,實現包裝材料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國家相關部門應儘快制定回收方面的政策及標準,強制回收工作,實現資源的回收利用。  6、PS材質包裝限制多,加熱使用要小心
  很多人早晨有喝咖啡提神的習慣,但是苦於上班趕時間不能好好享受咖啡,為了節省時間,商家為大家推出了便攜性的咖啡紙杯,用蓋子蓋上便能帶走,而這個蓋子多為聚苯乙烯(PS)材質,盛裝熱飲、酸性、油性食物要小心。
  聚苯乙烯(PS)材質的塑料製品一般有:發泡餐盒、糕點盒、咖啡杯蓋、透明餐盒蓋等。聚苯乙烯(PS)材質具有優良的絕熱、絕緣和透明性,熱變形溫度為70℃-100℃,質脆,低溫易開裂。因此聚苯乙烯(PS)材質的塑料製品不能放入微波爐中、放入蒸屜中加熱、不能盛裝炒菜、熱湯、熱油等熱的食物。
  目前《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GB 9689-88)中沒有正己烷蒸發殘渣的檢測項目,而正己烷蒸發殘渣的檢測是模擬製品在裝油的情況下溶出殘渣的情況。沒有該項檢測內容,說明不能保證PS製品盛裝含油脂食物後的安全,因此,消費者在能夠選擇的情況下,儘量不要選擇PS材質盛裝含有油脂的食物。因為PS材質的不耐熱特性,在購買熱飲、熱食後,消費者應儘快將PS材質遠離熱的食物或飲料。
  7、發泡餐具無標準,生產混亂難監管
  一次性發泡餐具的材質為聚苯乙烯(PS),這種材質經發泡後,體積變大,密度變低,錶面容易吸附油脂,不易回收處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對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雖然2013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佈21號令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的“淘汰類”中刪除,但是,目前仍沒有關於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製品標準,只有《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樹脂衛生標準》(GB 9692-1988)和《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GB 9689-88)。
  由於發泡餐盒尚未納入QS生產許可,因此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生產、使用和監管都存很大難度,特別是目前很多企業仍在使用非食品級原料以及濫用添加劑等生產,出於安全考慮,建議消費者在打包及用餐時最好不要使用發泡餐盒。
  8、陶瓷彩釉分上下,質量價格有高低
  陶瓷餐具的製作方法分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三種。摸起來有凹凸感的叫釉上彩,在燒制的過程中用顏料製成花紙貼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顏料繪於產品錶面,再經低溫烤燒而成;釉中彩顏料可沉入釉中,冷卻後被釉層覆蓋,製品錶面平滑,手觸無明顯凹凸感;釉下彩是燒完後把彩圖繪上去,再上釉燒制,所以叫釉下彩。
  陶瓷餐具中主要危害來自於其中的重金屬,這些重金屬來自於釉上的顏料。消費者在購買時總能看到高級的、色彩鮮艷的帶有金邊銀邊的陶瓷餐具,而實際上這些金邊銀邊並不是金也不是銀,而是重金屬鉛、鉻、汞、鐳等。鉛會影響智力發育、血液、肝臟和骨骼,最終導致癌症。放射性元素鐳會殺傷白血球,汞會引起肝、腎硬化。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教授就選購及使用陶瓷餐具問題,提出建議:
  (1)儘量到正規商場和超市選購,不要貪圖便宜在小攤和小推車上買。不要選用釉上彩裝飾的、特別是與食物相接觸面帶有彩飾的陶瓷餐具,可選用釉下彩或釉中彩是比較安全的,看上去光亮、平整,手感光滑。它裡面的顏色不會跟食物直接接觸。
  (2)選購時用指甲刮,釉彩能用指甲刮掉,就很可能是重金屬超標的劣質產品。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選擇無鉛釉餐具或白瓷餐具。
  (3)買回的陶瓷餐具,應先用開水煮5分鐘,或者用醋浸泡2至3小時,這樣可以去掉大部分的有毒物質,降低陶瓷對人體的潛在危害,如果浸泡過程中餐具顏色發生變化,最好棄之不用。
  (4)不要長期用陶瓷餐具存放酸性食品和果汁、酒、咖啡等飲料。時間越長,溫度越高,就越容易溶解出鉛,加重毒副作用。
  (5)選購微波爐用陶瓷餐具,應避免有金屬裝飾的產品。  9、密封瓶蓋不密封,衛生安全難保證
  對於飲料瓶塑料螺紋瓶蓋而言,它所帶給消費者的未必只有方便。美之源飲料中毒門事件中,多個環節可能出現污染,其中,包裝瓶蓋的密封性不好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在瓶裝飲料中,真正起到密閉作用的是螺紋瓶蓋上一塊突出的膠墊,正是因為這塊膠墊的密封,保證了瓶內飲料與外界隔離。但目前在我國,飲料都是機械化流水線生產的,封口時難免出現壓力不夠、密封不嚴的問題,而瓶口的螺紋部分又不能起到密封作用。也就是說,螺紋狀的結構只具有緊固作用而不具備密封效果。這個在食品包裝行業里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卻並不為消費者所知曉。一旦有灰塵或細菌,極有可能對瓶口造成污染。此外,瓶口的螺紋部分在從飲料出廠到消費者飲用這段時間內,都是暴露在空氣中,不受任何保護,而這段時間,可以是一個月、幾個月,甚至是一年。這樣的情況無疑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甚至人為投毒的危險。
  如此嚴重的問題卻得不到飲料廠商的重視,主要是消費者不知情、瓶口螺紋處衛生標準空白、生產廠家為降低成本不願更改瓶體模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盲目的價格競爭,損害的是消費者的健康安全,除了需要喚醒企業的良知外,國家推出飲料瓶口與瓶蓋螺紋處的衛生標準要求,也可以解決瓶蓋不密封的安全隱患。
  10、非食品袋包裝食品,使用混亂有危險
  眾所周知,市場上消費者可以見到的塑料袋主要有普通塑料購物袋和連捲袋(點斷袋)兩種。普通塑料袋的主要材質為聚乙烯(PE),主要用於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後提攜物品時使用。連捲袋是一種沒有提攜功能的塑料袋,主要材質是聚乙烯(PE),主要是用於超市內包裹食品。
  但是,無論是普通塑料購物袋,還是連捲袋,均存在適用範圍混亂的問題,特別是街邊的小商販,消費者常常可以看到小商販隨手拿起一個沒有任何標示信息的塑料袋用來包裹、打包食品。消費者對商販這樣的做法也是司空見慣,雖然這種做法方便快捷,但是其中隱患又有誰知?
  對此問題,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教授表示,塑料袋按照功能大致可以分為食品用和非食品用,在塑料袋標識上印有“食品用”字樣的才是能夠與食品直接接觸的,食品專用袋是指原輔材料均為食品級原料,同時必須標示QS生產許可信息。而消費者看到商販使用的無任何信息標示的塑料袋,屬於三無產品,很有可能是生產者使用廢料或回購料生產,建議消費者拒絕使用這樣的塑料袋包裹食品,避免對身體造成危害。
  11、易拉罐設計不合理,直接飲用有問題
  易拉罐裝是市場上常見的包裝形式,具有重量輕、體積小、不易破碎、便於攜帶的優點,因此備受人們青睞。消費者也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易拉罐的拉環從原來的可以拉下來而逐漸變成內扣留片式設計。這種設計有利於原材料的回收利用,很好的避免了拉環拉下來隨處亂扔的浪費,但是回收利用、節能環保問題解決了,食品衛生問題卻隨之產生。易拉罐的內扣留片式設計,在消費者使用時內扣留片會直接與內裝液體飲料直接接觸,而易拉罐在銷售時是直接暴露在空氣中的,有的上面佈滿灰塵,細菌等微生物也很有可能在上面滋生,消費者直接飲用會對健康造成威脅。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教授建議,生產企業應當重視包裝可能對飲料造成污染的安全隱患,不論是外拉還是內扣,都應將衛生問題作為首要條件,對設計從新改良;消費者在飲用易拉罐飲品時,最好使用吸管或倒入杯中,減少內扣留片與飲品接觸。  (原標題:2014食品包裝安全隱憂產品及消費警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gmsimxqr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